茌平圆铃大枣,因其状似圆铃、皮红肉厚、核小味美而得名,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农业文明演进。在流传于茌平县肖庄一带的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起源传说。据说,久远的过去,当黄河洪水肆虐,民生艰难之际,一对从天而降的凤凰带来了金色的种子,这些神奇的种子落地生根,长成了繁茂的枣树林,结出了丰硕且美味的圆铃大枣,从此解救了灾荒中的百姓,也预示了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希望。
茌平圆铃大枣在茌平县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圆铃大枣经加工、熏制而成的乌枣,宋代即销往东南亚等地。自明代起,茌平圆铃大枣因其卓越品质,被选为朝廷贡品,成为了封建时代皇家御膳房的珍贵食材。明、清时期,农田中枣树已成林成片,有“六月鲜花连水香,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诗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茌平经运河输往宁波、天津的乌枣每年约10万担。1957年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特地从茌平选出70棵优质枣树苗,作为礼品赠给苏联人民。
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茌平圆铃大枣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当地的乡村文化和民众生活中。每年秋高气爽之时,枣树硕果累累,既是农户们欢庆丰收的象征,也是亲朋好友间表达情谊的佳礼。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关圆铃大枣的制作工艺、民间习俗和传统庆典活动,如晒枣、制醉枣、枣王评选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产,茌平县政府十分重视圆铃大枣产业的发展。除了不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规范质量管理,还在当地建立了中国圆铃大枣博览馆,通过文物展示、实物复原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圆铃大枣从史前种植到现代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的枣文化与农耕智慧。
茌平圆铃大枣,作为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片枣叶、每一颗果实,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和勃勃生机,传颂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