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李子种植历史悠久,李资源丰富,李子种植遍及全县各地,《宜宾县志》〈物产志〉(清嘉庆版校注本)中即有李子种植记载。在宜宾县关于李子的渊源流传着哪吒染血去毒、拯救苍生的动人传说,当地百姓为感谢哪吒之德,将染血救命的野果,取哪吒是托塔李天王三子之意,名叫李子,并在宜宾翠屏山修建哪吒行宫,世代祭拜。
宜宾茵红李以其皮薄肉厚、汁多味美、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其背后更蕴含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和悠久的种植传统。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宜宾地区就开始了李树的规模化种植。相传,在宜宾县(现为叙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因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当地百姓逐渐发现并培育出一种品质优良的李子品种。而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将李子与哪吒神话紧密相连,赋予了这一特产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据说,为了纪念哪吒三太子的英勇事迹和对人民福祉的贡献,当地百姓特意选取了色泽鲜亮、味道醇美的李子,并命名为“李子”,象征着哪吒之父托塔天王李靖家族的荣耀。
进入现代,经过长期的选育改良和科技创新,宜宾茵红李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崭露头角。2006年,宜宾县政府专门将宜宾茵红李作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宜宾茵红李得到长足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宜宾县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在地方李资源中筛选优株,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一优良李子新品种,因该新品种李子果实一半紫红一半黄绿,在县品种命名会上,专家们将其命名为“茵红李”。该品种适应性强,产量稳定,且具有优异的商品性,不仅耐储运,而且果皮薄,果肉细腻,酸甜适口,成为了代表宜宾地方特色的优质水果品牌。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宜宾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推动茵红李产业的升级转型,形成了以屏山县锦屏镇、高场镇等为核心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并通过科技引领、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方式,使茵红李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如今,每年春季的李花盛开时节,成片的李花犹如飘雪覆盖山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夏季时分,茵红李挂满枝头,丰收的季节也成了当地的一大盛事,举办各种采摘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宜宾的文化旅游内涵。
宜宾茵红李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名片。它的故事交织着古往今来的智慧与勤劳,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变历程,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