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农耕文明形成较早,据洪江市岔头乡高庙遗址发掘证实,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柑桔栽培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年前就有对当地柑桔的赞誉,如《禹贡》中“荆州进贡桔柚”等。
唐代,天宝年间(748—756年)诗家夫子王昌龄被贬任龙标(洪江市唐时称龙标县)县尉时,留下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送李濯游江东》)、“冬夜觞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送程六》)等诗句,可见当时民间柑桔栽培已相当繁盛。
明清时期,黔阳柑桔已是美名远播,明《湖广志》记载:“沅州出枣柿,黔阳出橙柿”,清《三长物斋丛书》记载:“橘出武陵,今黔阳有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版《黔阳县志·市镇考记载黔阳:“柑橘、枣、栗之品实繁味别,亦他邑不能及,故人争趋焉”;卷六记载境内托口镇河州“金橘味甚甘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湖南各县物产概况》述说黔阳县“橙子品极佳美”。
按照遗传学原理推断,大红甜橙是“极品橙子”的后代。1952年,安江农校的肖隆寿先生在安江集市上见到了色泽艳红、果实较大的甜橙,于是跟随销售者来到安江镇中山园村找到了1—14号母本树,通过三年的鉴定、扩繁,1955年确定了1、8、14号三个株系为新品种,因其颜色和果实大小而命名大红甜橙。此后大红甜橙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1977年受百年不遇的冻害后,仅仅经过5年,1982年产量就超过了5000吨,并且在1986年,在黔阳县园艺示范村,以杨锡纲为首的农技人员从大红甜橙8号子代的冻害回兜树中选育了无核大红甜橙。
1992年,黔阳无核大红甜橙获全国科技成果展交会金质奖。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黔阳大红甜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1年,洪江市有大红甜橙栽培面积6.35万亩,年产量5.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