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大果沙棘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不仅塑造了孙吴县的绿色面貌,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编织了一段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沙棘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野生植物,其在中国的栽种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相传在古代,沙棘因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常被用来绿化荒漠、防风固沙,甚至是军队行军途中补充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在成吉思汗远征时期,沙棘被当作挽救将士生命的“救命草”。而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沙棘的果实也曾成为她保持身体健康、抵御恶劣环境的良伴。
20世纪九十年代,孙吴县林业面临资源匮乏和资金短缺困境,为发展林业经济、探索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林工程建设,孙吴县组织林业及相关部门,先后对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布拉格维申斯克市等较大的沙棘园艺研究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又对内蒙古、山西等国内中华沙棘种植地进行考察和对比,发现俄罗斯大果沙棘具有品种多、口感好、果实大、产量高、生长迅速、利于采摘、开发潜力大、效益高等显著特点。同时,孙吴县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生态环境好等自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大果沙棘生长和营养物质形成。在进行广泛深入考察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1998年孙吴县开始引进、扩繁、种植俄罗斯大果沙棘。
孙吴大果沙棘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3年,孙吴县确定了“沙棘立县”发展战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走“建沙棘基地,兴沙棘产业,保一方生态,带一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沙棘种植在城乡全面铺开,沙棘生态保护、产业研发步伐加快,产业发育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在实施“沙棘立县”发展战略中,针对沙棘产业周期长的特点,确立孙吴县“总体规划、阶梯开发,边研究、边建设、边发展,逐步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深科研,延长产业链,实现种、产、研、销一体化”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出台《孙吴县营造大果沙棘暂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大果沙棘产业发展的意见》等20多项管理机制,成立大果沙棘专题推进小组、大果沙棘技术服务中心,从俄罗斯聘请了资深大果沙棘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确保沙棘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发展形成和壮大苗木繁育、栽植、加工、科研四大基地发展体系。
孙吴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通过规范化种植和科学管理,使得孙吴大果沙棘在品质和产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果实硕大、口感醇厚、营养丰富的沙棘品种,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更成为了孙吴县的一张地域名片。
孙吴大果沙棘的历史文化故事还体现在其对地方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巨大贡献上。在孙吴县,大果沙棘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治了水土流失,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孙吴县被授予了“中国大果沙棘之乡”的美誉,这也反映出孙吴人民与沙棘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情感。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孙吴大果沙棘,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科技应用成果,书写了一部动人的生态农业发展史。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展现出中国农村在新时代下,坚持绿色发展、谋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每一颗孙吴大果沙棘,都凝聚着过去与现在的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继续在黑土地上谱写新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