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
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檀萃《滇海虞衡志》中有记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诸葛亮)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唐朝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元朝对普洱茶文化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通过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有着庞大的茶马交易。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1998年,云南茶叶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2010年,中国云南省投产茶园面积18.2万公顷,平均亩产55公斤,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总产值30亿元以上。在2006~2007年间,茶园面积增长幅度高于中国茶园面积增长幅度。
2020年7月20日,普洱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