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传统的牦牛业处在一种靠天养畜的自由放牧状态,至使牦牛产业处于低下水平。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始建于1952年,形成由大通牦牛繁育中心、冷配群、核心群、育成群和推广示范区构成的大通牦牛繁育推广体系。年产犊牛0.6万余头,每年向省内外提供2000余头大通牦牛种公牛,生产优良牦牛细管冻精5万支。
在2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该场利用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经过驯化野牦牛,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含1/2野牦牛基因的杂种牛,通过组建育种核心群、适度近交、进行闭锁繁育、强度选择与淘汰,培育出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远高于家牦牛的体型外貌、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大通牦牛”。
2005年3月8日,农业部颁发了《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大通牦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自2005年始,大通牦牛累计向青海省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95万头,其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30万头以上,十一年来给牦牛产区带来经济效益7.8亿元,平均每年7千万元。大通牦牛已覆盖全省39个县,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
2011年以来大通牦牛被确定为中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的主导品种。
2017年,在青海高原牦牛和大通牦牛的基础上,环湖牦牛和雪多牦牛也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被确定为遗传资源,牦牛品种结构进一步调优。
近年来,青海省把牦牛产业作为农牧业的第一产业统筹推进、作为“青字号”的第一品牌竭力培育,高起点、全方位将牦牛打造为“青字号”第一品牌,先后实施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牦牛集群、牦牛产业园建设、牦牛全产业链重点链等一批涉及牦牛产业的重大项目,青海牦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