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坝生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调料,更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药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和药食同源理念的深刻传承。
西坝生姜在历史上是久负盛名的贡姜,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36年至1449年,因其独特的鲜嫩、香脆、无筋质地,被朝廷列为皇家贡品,进献宫廷,彰显其超凡品质。直至清代,西坝生姜仍保持着其尊贵的地位,深受皇室喜爱,这在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详实记载。西坝生姜的种植技艺和产品声誉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仙女姜”。
在当时的条件下,以鲜、嫩、香、脆为特色的“西坝仙女姜”是如何运往京城,而又能保持其特色的呢?据测算,从西坝到京城用马车运姜,多则两月,少则一月有余;如水陆并用也在20天以上,这还不包括在路上的意外,嘉州府为了上运贡品,官吏和百姓们在上面动了不少脑筋。据史料载曰:“土埋之、草盖之、水浇之,水陆并行,至京不腐。”精彩地道明了当时上贡生姜的图景。农历的五月时节,在西坝老木孔、棋盘山等地,被官府指定的地块里,农民就开始艰辛地劳作。他们把生姜起出,连苗带姜带泥一并放在一个大竹筐里,四人一抬装到船上,在上面盖上草以遮挡阳光。一般情况下,要装3—4船,然后起航开运。沿岷江而下,经长江到达京城。据说船里生姜的重量还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生姜仍在原来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运输途中船工用江水浇之,所以下行至京城仍能保证生姜的“鲜、嫩、香、脆”。来年,姜农会在这些地方的农田上重新覆上熟土,一般选森林中的腐质土为佳,来年再种(一方面保证了生姜所需的有机肥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水土环境,生产出来的自然是我们现在说的有机食品了)。这样的换土轮作的操作规范,在客观上避免了姜瘟的出现和蔓延,生姜的品质也有了保证。明、清编纂的《嘉定府志》方舆志篇蔬之属就注明物产姜(薑),表明生姜种植在乐山市历史悠久。1992年5月14日,《乐山市志》和《五通桥区志》正式明确冠以西坝生姜之名,属于乐山特产。
西坝生姜之所以独树一帜,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密不可分。五通桥区地处岷江河畔,土壤富含矿物质,气候湿润温暖,日照充足,雨水丰沛,这样的自然环境为生姜的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由于这种特有的地理水土优势,西坝生姜形状美观,犹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因此得名“仙女姜”。
西坝生姜不仅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极高的实用价值。作为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生姜在中医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腹泻等多种病症,而西坝生姜因其特殊的药效和品质,备受推崇。同时,其在烹饪艺术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无论是炖汤、炒菜还是制作酱料,都能赋予菜肴独特的风味。
今天,西坝生姜已经从古老的皇家贡品转变为大众消费的优质农产品,并成功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大大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户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生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注重生姜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举办生姜文化节等活动,让西坝生姜的历史故事和优良品质传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