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黑猪的身影贯穿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辽源地区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到辽金时期活动人口逐渐增多,开始从事农牧渔猎活动。东辽区域是野猪主要分布地,最早描述东辽地区居民进行野猪驯养源于《金史》的记载,“山区猎户常用华树木做圈棚,将小野猪捕之、养饲。”明朝末年,位于原东辽县城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史称“叶赫国东城”。形成了长白山余脉东辽河两岸野黑猪人工养规模最大的区域,野黑猪往来贸易十分繁荣。由此可见,东辽地区野黑猪驯化养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王朝建立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东辽地区辟为盛京围场,封禁了长达200多年。在这200多年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朝、汉、蒙等民族从未间断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养殖、采药挖参、开垦耕种。各部族四处分散而居,野黑猪养殖驯养规模不大,仅限于自给自足或是用于部落之间交换。到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剧增,加之灾荒、战乱频发,中原百姓为了躲避外敌入侵等灾难,形成了闯关东、走西口洪流。清政府虽有堵截,却收效甚微 。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开关,大量流民的涌入,使得粮食和肉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野黑猪的养殖和贸易得到了空间发展。据《西安县志》(东辽县原名)“财计篇第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豕(猪)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元年六万四千四百八十口。猪一口收东钱百文改收铜币二枚”。由此可见,在清光绪年间,东辽县饲养黑猪已形成了产业链。这种猪种全身漆黑,体格健硕,适应性强,能够在严寒的东北气候中繁衍生息,成为了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由于东辽黑猪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其大理石纹理和食用口感明显等优良特性,被选为贡品年年按比例向朝廷纳贡,深受清皇室的喜爱。
1911年至1931年,黑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饲养和发展,成为东辽河上游两岸人民家庭的主要家畜和主要肉类食物,黑猪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远销到辽宁、黑龙江、北京和天津等地。1931年后,日本人对部分黑猪进行了品种改良,并作为关东军的主要肉食军需,是当时东辽地区最重要的产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东辽黑猪因其耐寒耐粗饲、繁殖力强且肉质鲜美而深受百姓喜爱。东辽黑猪肉质紧实,肌间脂肪分布均匀,炖煮后肉香浓郁,入口即化,是东北地区冬季滋补身体、招待客人的重要佳肴。随着岁月的流逝,东辽黑猪的养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成为东辽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现代,东辽黑猪并未随时间的洪流而消失,反而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当地制定了严格的保护和开发计划,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既保留了东辽黑猪的优良基因和独特品质,又将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打造成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东辽黑猪的故事,是一部写在东北大地上的历史长卷,它不仅记录了一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更见证了东辽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如今,东辽黑猪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符号,它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传递着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敬仰和对地域文化的自豪。在东辽黑猪的养殖、推广与消费中,人们品味的不仅仅是肉的美味,更是一份来自东北大地的深情厚意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