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五千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托克逊红枣栽培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左右。
1970年,考古学家挖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时发现干枣,考古专家分析确定高昌国时期包括托克逊这些区域内进行种植红枣生产活动。长期以来托克逊县穆斯林群众中一直存在着穆斯林群众墓上种植红枣的传统习惯。据史记载,解放前后,托克逊县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株枣树,只是没有形成如今的规模,一直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状态。
托克逊红枣的种植起源于解放前,至今已有90多年的栽培历史,直到1983年开始大田种植。
2016年,托克逊县红枣种植面积11.8万亩,其中8万亩进入盛果期,红枣鲜果年产量3.8万吨,产值达3.8亿元。全县有6.9万人从事红枣产业,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5%,红枣种植农户年人均收入940元,占年纯收入的15%,红枣产业已成为一大特色产业。而在此次红枣采摘节活动主会场的博斯坦乡则是该县种植红枣最多的一个乡。
2021年,托克逊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1万多亩,红枣鲜果年产量达4万余吨。托克逊县的红枣具有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较高和易存放等特点,主要种植有灰枣、马牙枣、冬枣、骏枣和鸡心枣等15个品种,其中以灰枣最多,种植面积占90%左右,其中仅该县博斯坦镇就种植红枣达5.4万亩,结果面积4.95万亩,红枣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林果产业。
在托克逊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古年间,在白杨河上游河岸的有一眼泉水,周边一片忙绿的草原,风景很美,有一天七仙女来到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有一天七仙女回去之前,一把梳子插在泉水边上,第二年春天那个梳子奇迹般的生根、开花、结果、因果实红色饱满,树体高大起名为红枣。从此勤劳的托克逊人民就开始了种植红枣,并成为至今托克逊人们每日必备果品。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托克逊一带广为流传,七仙女成就了这个传说,此地取名为“红枣梳子”(翻译意思),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开始作为托克逊维吾尔族宗教人士的圣地,同时流传最广的托克逊维吾尔民族经典民歌《托克逊木卡姆》(木卡姆中有着与红枣有关的诗词),又让这个丝路驿站举世闻名。
现在到托克逊的人,不仅欣赏同时流传最广的托克逊维吾尔民族经典民歌《托克逊木卡姆》,还要来尝一尝这里的特产—托克逊红枣。 通过多年种植栽培及品种改良,摸索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在选种、栽培、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灌溉等技术上形成了一套成熟适用的栽培技术,再加上托克逊是一个风区,托克逊红枣树可以为晚萌发生长的树种,托克逊风期过了以后开始发芽生长,特别适合自然气候条件,成为全国最早熟的红枣,农牧民种植积极性很高,全县有90%的农牧民从事红枣产业,托克逊红枣,享誉全国,而且出口多个国家。托克逊红枣产业业已成为全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枣农摆走上了致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