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清县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据《宝清县志》记载,早在1880年宝清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附近的小佳河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鲜农民种稻有利可图,乃从俄境招雇8户朝鲜人开发水田。民国7年(1918年)在徐马架子村北宝石河沿岸有朝鲜族30户播水田300亩。民国18年(1929年)朝鲜族20余户在小清河畔引进水稻400余亩。以后逐步发展到七星泡、七星河、青山等地。朝鲜族农民引进水稻种植、传播推广,由此揭开了宝清县种植水稻的历史篇章。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宝清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据衣保中《朝鲜移民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记载,朝鲜移民进入宝清之初,使用的稻种都是从家乡带来的。清宣统元年(1909)刻印的《岫岩州乡土志》中记载:“稻,大米。谷分粳、糯二种。糯米性粘,味甘;粳米味甘,性平。岫属所种粳曰水粳,种自朝鲜来”。但是,这种来自朝鲜半岛的稻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东北北部地区却很难生长,在试种他们自带的水稻品种时,大多没有成功。有的稻种虽然生长起来,但产量很低。后来,有一位来自朝鲜南部名叫申友景的移民,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经过几年的试种,终于培育出适应黑龙江自然条件的耐寒性强、早熟、产量较高的新品种,使水稻种植在宝清地区逐渐推广。1889年前后,宝清县青山乡一带也出现了水田。1897年又有朝鲜农民迁入宝清县七星泡镇金沙河一带垦地种稻,稻种有红毛、白毛两种,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400余亩。 东北沦陷后,1930年后日本帝国主义成立“开拓团”,有计划地通过满蒙开拓团向东北大量移民,并制定《满州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这些来自韩国、日本的移民,在宝清开始广泛种植水稻,当时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4000余亩。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疏浚河道,兴建拦河坝,修复日伪时期的水利工程,全县的水田面积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2.72万亩发展到1960年的5.94万亩。1965年前,宝清县种植水稻以漫撒籽、点播为主,田间除草都是人工开展。1965年以后,陆续推广水稻育苗技术,实施插秧栽培,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当时除草是发展水稻的制约因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种植水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由于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有了优良种子,药剂灭草解决了草荒,使广大农民尝到了种植水田的甜头,1984年播种面积4.44万亩,1985年猛增到7.53万亩,全县开展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陆续推广大中棚盘式育苗技术和机械插秧技术,大力推广化学除草和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的单产由原来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多公斤。
目前,宝清县水稻面积发展到60万亩,产量实现平均每公顷18000斤左右。全县使用优良水稻品种逐年更新,种植水稻品种有龙粳29、龙粳31、龙粳41、龙粳45、垦稻12、垦稻18等优质品种。全县水稻生产实现了良种化,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从水稻育苗实现工厂智能化管理,插秧、收获实现了机械化,除草、施肥防病实现了科学定量化。水稻生产发展成为宝清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宝清县水稻种植技术在全省有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