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桂圆: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5-01-16 08:40:54
平台原创
浏览 36

泸州桂圆,又称泸州龙眼,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不仅是一种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的瑰宝。

早在汉代,泸州就已经开始了桂圆的栽种,这一悠久的传统在诸多古代文献中得以印证。公元一世纪,后汉杨孚著《南裔异物志》载:“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树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实赤可食。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泸州则位于宜宾(僰道县)至重庆(巴郡)随江之间。公元三世纪,西晋文学家左思著《蜀都赋》描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调,常曝曝而猗猗”。民国《泸县县志》载:“桂圆:蜀都赋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是此二物旧为泸产,今犹为农家副产收入之大宗,销路上至川西各县,下到渝、万、宜、沙,黔省尤占多数,每年生产干货约达四、五十万斤(注:折鲜桂圆120-150万斤)以上,平均每年收入可达十余万元(注:银元)”,可见当时泸州桂圆已经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了。宋仁宗嘉佑四年秋,苏东坡父子乘船途经泸州张坝江心时,见张坝的桂圆树上果实累累,村童在林中拾果,不禁生情,即兴吟出“累累龙眼压枝低,雨打风吹欲惋泥。幸免儿曹攀折苦,园东饱啖到园西。”的诗句,展现出张坝桂圆丰收时孩童欢乐的景象。

泸州张坝的桂圆林位于江阳区茜草街道,距泸州主城区7公里,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是我国内陆唯一的桂圆种质基因库大型果园,蔚为壮观。泸州张坝地区桂圆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汉代,占地6000余亩,绵绵10余公里,生长着15000多株百年以上桂圆树,成林于19世纪,据传是明朝天启年进士张坝任福建巡抚时,从福建带回家种的原果苗栽植而成,现已延续了14代人。而今,从张坝的桂圆林仅存的一块残碑上,还依稀可以看到张坝后人的踪影。而桂圆林里的那棵情人树,还有一个感动着无数游人的爱情故事,据说张坝的千金爱上了穷秀才,遭了家庭的反对,女子为爱殉情在这棵树下,穷秀才也随她而去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泸州桂圆的保护与发展,全市组织桂圆单株选种和复壮更新等工作,选育了蜀冠、泸丰、泸早三个地方品种,1985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桂圆树的布告》,1986年10月10日泸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议,泸州市树为桂圆树,为泸州桂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0年代以后,泸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晚熟桂圆的发展,作为全国最晚熟的桂圆生产基地,将其列入泸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泸州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长江水果开发项目、“日援”贷款项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新发展晚熟桂圆8万亩,集中打造泸县潮河镇、海潮镇,江阳区黄舣镇、龙马潭区特兴镇等桂圆产业带、产业片,带动全市桂圆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泸州桂圆的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2004年,江阳区、泸县桂圆基地获得农业部南亚热作名优基地认证,泸州市农科所获得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与良种繁育基地称号;2006年江阳区桂圆基地被命名为“四川省龙眼标准化示范区”,被中国果品协会授予“中国优质果品重点县(区)”称号,张坝桂圆林风景区首批获得“国家观光农业风景区”、“国家级AA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泸县潮河后湾桂圆获四川名牌农产品称号;江阳区“圆元”牌桂圆获“中华名果”称号。泸州晚熟桂圆产业的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及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有效地开发利用丘陵荒山荒坡,显著提高长江流域沿线森林覆盖率,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培育生态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泸州桂圆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且声名远播,离不开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与肥沃的土地。尤其是位于泸州境内的张坝桂圆林,堪称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的、最古老的桂圆林,这片占地6000余亩的生态瑰宝里,生长着15000多株树龄超过百年的桂圆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每年八月至十月间,当桂圆挂满枝头,金黄饱满的果实映衬着绿色的海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味历史的甘甜。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坝桂圆林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展现泸州桂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定期举办的桂圆文化旅游节,如“第七届张坝桂圆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将采摘体验、民俗表演、历史文化展示等多元元素融为一体,使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泸州桂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泸州桂圆因其个大、肉厚、鲜嫩、色泽晶莹、口感细腻等特点,成为了我国五大名水果之一,并于2010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不仅是对泸州桂圆卓越品质的认可,更体现了对其独特地理环境和传统种植技艺的尊重与保护。

全部留言

0
啊欧,还没有留言哦~
多果发布
发现 分享 生活
2847 话题
1 留言
0 关注
0 粉丝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