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临县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
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特产之一,临县境内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清朝时期曾为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
临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养誉传扬海外,是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椎具优势的一张临县名片。老百姓多少年来,吃枣、穿枣、写枣、咏枣、画枣、祖祖辈辈离不开枣,形成了椎其丰厚的枣文化积淀,品牌企业应运而生,风景亮丽。枣树是临县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目前在曲峪、克虎、丛罗峪等地有老态龙钟的千年老枣树1000余棵,仍枝叶茂盛,结果丰硕。在民间,枣果泛指美好事物,代表着“兴旺”“喜庆”“祥和”等喻意。枣树是“幸福美满”的象征,它栽培容易,抗旱耐瘠,适应性椎强,丰产稳产,一朝栽种千年受益。枣树的这些属性,充分体现了临县传统历史悠久、人民团结奋进、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枣的栽植有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改善临县的生态条件,确定枣树为临县县树可以唤起临县人民植树、爱树、护树的意识,动员临县人民继续大量栽植枣树,扩大枣树覆盖面积,使临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美好。
2017年,临县有红枣种植面积82万亩,正常年景年产量达1.8亿千克,红枣年产值突破6亿元。有红枣加工企业74户,红枣专业合作社115个,个体营销大户226户,红枣经纪人3000多名,红枣烘干房2000余个,红枣批发交易市场7个,年加工转化红枣1亿千克。
目前,红枣产业已成为临县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沿黄河的红枣林面积不断增加,红枣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临县3万亩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已通过全部计70多项国家新编指标严格检验,获得中国认证中心全国红枣首家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