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稻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83年11月,在罗定罗平背夫山大型战国墓葬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碳化稻谷和齿刃铜镰,证明2400年前罗定已经种植水稻,是岭南地区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方之一。当时罗定人率先使用青铜农具,耕种技术领先岭南。罗定太平镇南门垌战国墓和罗平镇背夫山战国墓曾出土过碳化稻谷和大量青铜农具文物,尤其是青铜镰,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
隋唐时期,罗定人在新开荒田里放养鲩鱼,将土壤改良为熟田,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利用生物防治杂草的首创。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述:新州(今新兴)、泷州(今罗定)的农户在山丘上开荒造田,等春雨积水就买来鲩鱼放养,一两年后,鲩鱼长大了,把杂草连根吃掉,使荒田变为往后种稻就不长稗草的熟田,既改良了土壤,又可“收鱼利……乃齐民之上术也”。
明清时期,罗定人将外面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本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兴水车灌溉,成为岭南的一道风景线。清朝时期,由于罗定生产的粮食产量充足,品种多样,粮食贸易兴旺,罗定被称为“岭南粮仓”。佛山祖庙碑记《奉宪严禁示碑》中提到,“日计数千石”的罗定稻米供给佛山等地区。
2012年10月23日,首届广东稻米节在罗定市开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评价:“罗定稻米,粒粒如玉,绿色健康”,罗定大米已成为享誉南粤的绿色食品。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罗定稻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6年,罗定已建成20.13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绿色水稻示范区,带动全市年种植优质稻51万多亩,全市80%以上水稻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稻谷20多万吨,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城市以及港澳地区。
2018年10月31日,首届广东稻米产业大会在罗定市举办,罗定大米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和亚灿米牌大米荣获“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2020年4月,经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罗定稻米被授予“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称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罗定稻米推广种植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现有水田27万亩,水稻年种植面积52.8多万亩,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基地20.1万亩,约占水田面积的80%。以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罗定市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罗定稻米产业群,稻米生产加工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达到了9.5亿元,与4875户农户签订了保价收购稻谷合同,带动全市农民种植的水稻增收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