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禹贡》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我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桔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苏秦传》(西汉司马迁著)记载:“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说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与齐地(山东等地)的鱼盐生产并重。
据《兴宁县志》(兴宁县知县刘锡九篡修 光绪元年1875年)记载“物产果之属:梨、桃、柑、橘……”,资兴市种植柑桔已有上百年历史。《湖南省资兴县地名录》(1983年)、《资兴市农业志》(1989年)、《郴州地区志》(1996年)、《资兴市志》(1999年)、《中国实业志》及当代作家白薇《我的家乡》等都记载了资兴柑桔的种植和发展。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柑桔种植较普遍,但呈零星分布,产量低。
20世纪50年代后,资兴县开始推广无核蜜桔,1963年城关镇(现兴宁镇)园艺场种植200余亩,1965年鲤鱼江园艺场种植300余亩,1985年全市种植面积达2410亩。
1986年8月,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湖区乡镇的移民大量种植蜜桔,历时也已二十年有余,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生产经验日渐丰富,生产技能逐渐提高,柑桔种植已是资兴市库区的一项特色种植业,并逐渐成为果农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之路。
1994年12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湖南省农科院视察资兴市东江脐橙并给与好评。
2012年,资兴市成功创建全国柑桔标准园建设项目,为东江湖蜜桔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东江湖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蜜桔生产一系列集成技术攻关和实施,东江湖蜜桔一直以优质、高产著称,一般亩产2000-4000公斤,种植柑桔成为资兴桔农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2015年,柑桔种植面积已达12.3万亩,产量超过26万吨,产值6.8亿元,涉及农户15万人,带动了13万人脱贫致富,成为了东江库区移民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