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金米不仅以其绝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享誉四方,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故事,串联起了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与地方荣耀。
据《南和文史概览》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南和籍宰相宋璟将家乡特产小米献给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品尝之后对其美味赞不绝口,特封此小米为“金米”、“贡米”,自此南和小米正式步入皇室御膳之列,成为朝廷专享的珍贵食材。为纪念宋璟为金米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南和人民把县城最漂亮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宋璟大街”。这段历史传说不仅彰显了南和小米的卓越品质,也凸显了南和人民对于农耕技艺的精益求精与对优质农产品的自豪之情。
南和金米之所以能成为皇家御品,离不开南和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加上良好的地下水灌溉和光照充足的气候,为谷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当地农民根据自然规律,沿袭古法种植,保留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稻米品种,并通过农业专家的科学改良,使得南和金米越发金黄饱满、口感独特。
南和金米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也不仅限于皇家御赐的荣耀,民间亦流传着诸多动人传说。南和县城北有个村叫“三官殿”,据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南方三位去北京赶考的学子,途中遭劫,身负重伤,住在一位老大娘家,整日以小米为生,伤势奇迹般痊愈,三人高举榜首,为感谢南和金米救命之恩,回来在这个村种了三颗柏树,修建了一座桥,桥拱上雕刻上谷穗。自此,这个小村由“大猪圈”更名为“三官殿”。至今还保留着“三柏一拱桥”。
据《南和县志》记载:抗日军政大学建在太行山,刘伯承、左权等革命将军确定南和为军谷生产县,当时种谷面积十几万亩,生产的金米直供八路军前线,在“小米加步枪”的运动中,南和金米做出了贡献。2008年,南和区成立了十万亩谷子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南和县委办公室文件2008年26号)。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南和金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现今,南和金米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通过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品质管理,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地方政府与农户共同努力,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南和金米这一金字招牌,不仅维护了传统农业遗产,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南和金米,这一承载着历史沧桑和地域文化气息的农产品,犹如一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金色珍珠,不仅在餐桌上飘溢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本土与世界的永恒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