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庄任《中国茶经·铁观音》说:“铁观音茶树品种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安溪县松林头茶农魏钦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于观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诚。一天,他上山砍柴,偶见岩石隙间有一株茶树,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极为奇异,遂挖回来精心培育,并采摘试制,其成茶沉重似铁,香味极佳,疑为观音大士所赐,即名为铁观音。另一说是清乾隆初年(1736)春,尧阳书生王士让与诸生会文于南山之麓,见层石荒园间有一株茶树,闪光夺目异于他树,于是移植于南轩之圃,细心培育繁埴,采制成品,气味芳香异常,泡饮之后,令人心悦神怡。乾隆六年(1741)王士让赴京师,拜谒相国方望溪,携茶相赠。时当乾隆诏令征献全国名茶,方相将茶转献内廷,乾隆啜完此茶心甚悦之,于是召见王士让询问。王奏禀此茶发现于南观音岩下,尚无茶名,因此乾隆赐名为“南岩铁观音”。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
民国初年,铁观音开始崭露头角,饮誉海内外。民国5年(1916年),日本侵台总署在台湾举行茶叶评奖活动,安溪王西茶庄配制、天馨茶行经销的万寿桃牌铁观音,获一等奖,得金牌一枚。
1986年10月,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新芽牌铁观音获金桂叶奖,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茶之一。
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1999年,安溪铁观音茶园面积月8.5万亩,产量月4500吨,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32.8%。
2003年,全县铁观音茶园面积达12万亩,产量约1万吨,居全县茶树各品种首位。
2012年11月,安溪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5年10月,安溪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第一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两块质量安全的‘金牌’均花落安溪,在全国茶叶主产区创下纪录。
2018年,安溪茶叶的农残合格率已达到99.5%,全县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绿标使用权、有机茶标识使用权的有32家。同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第二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在上海发布,“安溪铁观音”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位居第二,仅次于贵州茅台酒,连续三年蝉联茶叶类品牌价值之冠,持续领跑全国百茶。
近年来,安溪县启动铁观音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茶基地建设,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铁观音佳品投放国内外市场,以适应人们追求绿色、重视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