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雪梨是灌阳县传统果品之一,据载在灌阳民间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传说曾为清乾隆皇帝之贡品。
关于灌阳雪梨最早记载,是在旧《灌阳县志》(康熙四十七年版)物产栏中,称“梨有雪梨清水梨青皮梨早禾梨数种以雪梨为最上”,可见在康熙年间,灌阳已有雪梨栽培。《灌阳县志》(道光二十四年版)兴地风俗类摘出,物产栏果之属有雪梨记载,称“梨熟也可食”,至光绪丁未年灌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民国时期《广西年监》(第二回)称“灌阳雪梨质清脆,可与天津雪梨比美”。虽然早有雪梨的历史记载,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才第一次出现雪梨产量的数据,全县产雪梨1200石(72吨),为当时桂林府属11个县唯一的雪梨出产县。
民国二十二年(1912年),产雪梨574吨,产值达84100元。由于品质优良,灌阳雪梨在民国初就畅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带。《广西壮族自治区果树品种志》(1959年版)将其列为全区同类果树之首。
1984年12月,出版的《中国果树栽培学》第二卷、第二章介绍砂梨品种,称“广西灌阳雪梨是中国有名的砂梨系统的优良品种”。在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果树栽培学各论》梨主要种类和品种一节中,介绍了灌阳雪梨,“原产广西灌阳,为广西优良品种,其中有小把子雪梨,大把子雪梨和假雪梨三个品种,原产地八月中旬成熟,可贮至次年二月”。
1988年至1992年,灌阳县进行雪梨优良单株选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通过实施优果工程,推广拉枝促花、疏果套袋、频振式杀虫灯诱虫等一系列新技术后,雪梨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2005年,灌阳雪梨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并通过无公害水果产地认定。
2006年,灌阳雪梨通过无公害水果产品认证。
2007年,灌阳县雪梨栽培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达3.51万吨,是灌阳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9年0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灌阳雪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近年来,灌阳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打动群众增收致富,以“南橙北李中雪梨”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先后建立了万亩水果园,神农稻博园,万亩茶博园等一批农旅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全县种植优质雪梨5.31万亩,年产量17.52万吨,种植李9.04万亩,年产量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