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引种油橄榄,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1963年,周恩来总理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时详细了解油橄榄的一些情况后,决定引种,并分布在十六个点进行试种。
1964年初,阿尔巴尼亚政府向中国赠送的1万株油橄榄树苗,最先是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湖北等地进行了试种,但生长状况并不理想。
1975年,为了响应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的号召,武都汉王镇的罗永祥首先种植了12亩186株油橄榄,并于之后建起了种植园。
1989年,武都橄榄油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年采摘油橄榄鲜果1万多公斤。
1988年,武都油橄榄在汉中榨油时被中国林科院邓明全教授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经实地考察,发现国内许多地方表现不佳的油橄榄却在武都长势良好。
1989年年初,林木育种学家、杨树及油橄榄专家徐纬英教授在邓明全研究员的陪同下,踏上了武都大地,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确认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区19个乡镇420个村可栽植油橄榄的面积在50万亩左右。
1990年,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三年,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2500株。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其中有七个品种比地中海原产地早挂果4年,开创了油橄榄在中国种植4年结果的新纪录。
1997年,武都油橄榄种植也仅有1320亩,武都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2000年,国家计委将武都列为“山区经济产业化油橄榄示范项目县”,投入资金900万元进行基地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此,武都区掀起油橄榄产业开发热潮。
2012年,武都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整合发改、扶贫、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涉农资金,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发展油橄榄,实现适宜区全覆盖。
2013年2月9日早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前往舟曲看望群众,路过武都时专程考察了武都区油橄榄产业,鼓励武都干部群众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继续努力,做大做强中国油橄榄产业。
2017年,武都区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涉及4.5万农户、21万多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3.6万吨,可榨油5000吨,实现综合产值16亿元。
近年来,武都区不仅大力推广油橄榄种植,还鼓励油橄榄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建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基金,结合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荒山荒坡、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油橄榄示范园,发展壮大油橄榄基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