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长枣有着悠久的岁月痕迹,从唐朝开始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距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历史。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载,灵洲“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晋唐时期河套地区枣树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枣成为桃、李、杏、梨等五果之首。唐代诗人韦蟾曾以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称赞灵州是闻名遐迩的“花果之乡”。清代灵州枣树栽培更加精益,人们普遍掌握嫁接技术,枣果种植面积扩大,如今东门外沿山及北门大片百年枣树林,就是这时期栽培的历史见证。
灵武长红枣大面积栽培始于明初,清咸丰三年(1853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1954年,冬季严重冻灾,又造成枣树大面积砍伐和截枝,也是枣树更新、砍伐最严重时期。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生产队组织砍伐许多粗大枣树,制作车轮、盖牲畜棚和大炼钢铁。
1968年,在灵武东山坡下发现一座明万历年间砖室墓葬,葬室较大,棺木做工精致且保存完整,在供桌前置放长命灯、青花瓷盘等,盘内可见数十枚长红枣核,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可能是明庆王朱旃后代。2006年,文物工作者在水洞沟遗址清理明代红山堡藏兵洞时,又发现长红枣遗核,这对研究灵武长枣栽培历史提供了实物佑证。
灵武是枣树原生长区,栽培历史悠久,过百年以上树龄的枣树就达1.7万多棵。2007年,自治区林业专家对赵柱家最大一棵老枣树进行测量,该树直径65厘米,胸围2.06米,需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枣树高17米,树冠东西长10米,南北长14米,树冠占地140多平方米,树枝分4杈,树冠如云。专家根据年轮推算,这棵枣树至少有200年以上树龄,是宁夏树龄最长的长红枣树。2007年,灵武市政府将其命名为灵武“长枣王”。
2015年,灵武长枣在灵武种植面积是14.3万亩,产量达1.5万吨,种植长枣的农户3万多人。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三百五十多个直销点,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
2016年,灵武长枣的年产量高达2100万公斤,种植面积为14.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