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因其产自湖南益阳安化而得名。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由于遇到下雨天而淋湿了茶,茶商痛心而又不甘心丢弃。在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时,发现村里病了很多人,村民们普遍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反正也长霉了,值不了多少钱,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
事实上,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856年)的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曾列为朝廷贡品。明嘉靖三年(1524年)就正式创制出了安化黑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至16世纪末期,安化黑茶已位居中国领先地位,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大量远销西北。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安化黑茶在20世纪50年代濒临绝产。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同年,湖南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2010年是安化黑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协会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标准体系建设、茶园基地建设、茶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茶园面积15.1万亩,茶叶产量2.3万吨,生产、加工、营销综合产值达15.8亿元。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安化县被评为“2010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安化县拥有茶园面积1.7万公顷,茶叶加工企业98家,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2014年全县茶叶加工量近5万吨,综合产值78亿元,连续6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10强,连续两年全国综合排名第三,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产量、产值连续10年实现持续增长。
2019年12月23日,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2022年11月,安化黑茶的千两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安化县通过统筹规划,大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茶农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拓宽市场;在开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积极推介宣传安化黑茶产业和安化黑茶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