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乌鸡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久远。古时,泰和县隶属豫章郡,据《豫章书》(前206年-公元194年)载:“凡伤寒头痛发热……若虚极寒极之症,加姜盐和武山鸡煎汤服之即愈”。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对乌鸡药用有所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和唐代名医孟诜所著《食疗草本》记载的泰和乌鸡,距今有1300多年。而在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汉古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见记载有泰和乌鸡,距今则长达2200多年。泰和县武山汪陂涂村的养鸡世家《涂氏族谱》中记载:他们的始祖从唐高宗甲寅年间(公元654-683年)就迁居于此地,谱述:“武山北岩麓下,松林杂植,森罗左右,溪水汪汪,长年不竭,因名汪溪。地产红冠、绿耳、白毛乌骨鸡,乡人称为羊毛鸡,性最益补,巨家显宦多购求之”。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公元1518-1593年)中写道:“泰和老鸡甘平热无毒……产于江西泰和……俗传老鸡能治小儿痘疮,家家畜之……”。清代《泰和县志卷四十七》-《杂记》载:“泰和地产嘉禾,旧志曰和气所生也,故名太和,邑有酒名泰和酒,有鸡名泰和鸡……总之,旧志所称者近也。(唐志物产书公元618-907年)”。在这段县志的文字中,记载了“泰和鸡”,而且特别注明,引自“唐志物产书”,清楚地说明在所修的唐代泰和县志中(即上述清修县志中的旧志)记述了“泰和鸡”一事,既然在当时的县志中有记载,说明“泰和鸡”当时就已饲养,而且很有声誉。同时,与《涂氏族谱》的记述从朝代上和声誉上皆能相符。
关于泰和乌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仙人吕洞宾在虎鼻峰(今江西省泰和县武山二指峰)炼丹,丹液炼成那天,吕洞宾宴请七仙庆贺,并向王母娘娘借来琼浆玉液,正当众仙开怀畅饮时,一对野鸡从林中飞向炼丹池,喝了丹泉,顿成白凤仙子。吕洞宾很不高兴,诉之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听后,微微一笑,说:“这是天机,该让它下凡了。”说完,菩萨用手指朝虎鼻峰方向一点,白凤仙子便降于人间,变成了乌鸡。今日在武山二指峰仍然可见传说中的炼丹旧址,在那里有一个泉水窝,名曰“炼丹池”。池深八九寸,直径不上两尺,泉水清澈甘冽。稀奇的是,池内终年不溢,再多人喝,池也不涸。历史记载和美丽神话,给江西泰和县赢来了“中国泰和乌鸡之乡”的美称。
1915年,泰和乌鸡曾作为我国珍贵禽类产品送往“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它那美丽高贵的神态,洁白发亮的丝毛,蓝宝石般的耳朵,像鹰一样硕大的头冠,还有那双深邃的眼睛,博得了观展者的喜爱,冠之以美神,展后被命名为“世界观赏鸡”,一时蜚声世界,誉满全球。日本血流研究会监理落合慧衣子在《药鸡.乌骨鸡》一书中也写到:“关于乌鸡原产地的说法很多,但我们曾经提到过的扬子江南岸即现在江西省泰和县武山地方是原产地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在中国对乌鸡的称谓中至今仍保留着泰和乌鸡和武山鸡的说法。”可见从历史和中外学者的研究记载来看,江西泰和县为乌鸡的原产地,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