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是龙眼的发祥地,龙眼栽培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700年以上。
鲤城区最早栽培龙眼可追溯至汉朝、三国和晋代。
初唐诗人丁儒,随闽王南下到泉州鲤城时,对南国佳果龙眼赞不绝口,写下了“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液,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的名句。
宋代,是鲤城区龙眼生产兴旺时期。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诗云:“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似龙呼。”描绘出当时龙眼的栽培盛况。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宋代远洋航船,船舱内出土文物中有龙眼核和荔枝核,说明龙眼、荔枝等农产品在当时已作为与南洋诸国通商的货物之一。
明代,《八闽通志》云:“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泉州府诸县皆有”。可见鲤城区龙眼的发展,到了宋明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明泉州著名学者何乔远《闽书》也写着:“龙眼焙而干之行天下”。明代“泉州第一富”李五是明皇赐匾“乐善好施”予以表彰的慈善家,他把泉州特产桂圆干从水路运往浙江、江苏、天津和京城等地贩卖,再购回丝绸、棉纱等回泉州销售,并通过中转侨商、外商把桂圆干销往海外。泉州桂圆因而声誉大振,被视为滋补珍品。
东璧龙眼原产自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第一代母树已经枯死。泉州现存的东璧龙眼树分布在开元寺内及承天寺、泉州旧农校、党校,属于东璧龙眼的第二、三代,约有20多棵。
20世纪50、60年代,东璧龙眼从开元寺内大量嫁接出去。从开元寺嫁接出去的龙眼分布在南安、洛江、惠安、莆田、漳州等地。
1994年福建省认定全国品审会意见:该品种为古老地方品种,生长适应性强,果肉甜、香、脆,含糖量高,鲜果较耐贮藏,是鲜食之佳品,生产发展前景好。
2010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璧龙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东璧龙眼生产面积1.2万亩,年产量6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