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
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明清以来,将南方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咸阳泾阳压制成砖。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明清到民国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
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
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的制茶技术,自古就有制作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 “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
至1958年,由于泾阳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泾阳从此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2007年,泾阳茯砖茶工艺恢复试制成功恢复生产。
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其制作技艺被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7年,泾阳县有茯茶生产企业52家,茯茶产量3410吨,产值4.09亿元。
2018年01月11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泾阳县桥底镇举行。
近年来,随着省上的大力扶持,泾阳茯茶再次迎来春天。经过10余年的发展,泾阳茯茶众多老字号老树发新枝,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年产值已超10亿元,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产品走出陕西,在全国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