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梨主产于孟津县会盟镇及周边地区,古时曾为贡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据《齐民要术》记载:“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味甚甘,海内唯有一树。”据《唐余录》记载:“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 人们最爱用梨花作头饰,当时,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云:“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清香来玉树,白议泛金瓯。……”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历1815年),《孟津县志》记述当时栽培最多的梨树品种有:夏梨(天生伏梨)、伏梨(青皮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白梨、马蹄黄梨等品种。1963年5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果树志》收编有孟津的天生伏梨、马蹄黄梨、天生平梨、白梨四个品种。1985年《农民出版社》出版的《梨主要品种图谱》收编了孟津的天生伏梨。
孟津梨高峰期面积曾多达3000多亩,后因黄河南浸,川区种稻,原梨树面积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孟津县把恢复和发展孟津梨作为一项富县富民的重要林果产业,建立了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1995年,孟津县和日本农林水产交流协会在会盟镇建立了中日友好梨树示范园。
2010年04月0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孟津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孟津梨地域保护范围面积5000公顷,年产量1.5万吨。
2018年,孟津梨主产区会盟镇梨树种植品种有30余个,年产4000多万千克,产值9000余万元。
2020年5月20日,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孟津梨是会盟镇三大万字号特色农产品之一,已成为会盟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富裕了百姓生活,促进了会盟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全镇梨树种植品种达30余个,主要在会盟铁炉、吕村、下古、李庄、台荫等村,面积达12000余亩,种植农户年产孟津梨48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万元,每亩收入达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