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交城骏枣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代曾是皇家贡品。
《战国策》记云:“北有枣栗之利,民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交城地处北地,可知植枣之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境内枣树多生于平川及边山一带。1983年秋,瓦窑白家梁汉墓曾出土枣核、桃核数十枚,枣核为骏枣核,形状大小大致与现代相同。成书于汉代的《神异经》亦记载:北方荒中有枣林......。与史实相符。唐宋时期,交城边山、西社接岔一带枣树茂密成林;元代,境内大枣成为皇家贡品,《元一统志》记云;交城县,贡品为“枣绵”。明清时期,据县志图载,城区南北一带均植有枣树,而且植株高大。民国时期,瓦窑骏枣首次参加法国巴黎万国博览展,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泰民安,五十年代末。全县枣树约2.3万株,仅城关边山,即有枣树1万余株,年产鲜枣40万斤,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瓦窑村枣种先后进入原苏联及阿尔巴尼亚地区。七十年代初期,先后在北京、广州、太原等地多次参加展览,盛名远播。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在农业方针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枣树栽培,一些农村将田中枣树砍去,致使枣树数量大减。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枣树随责任田落实到户,才受到有效保护。边山家庭院落亦移植栽培,枣树数量始逐渐回升。进入九十年代,交城县委、政府大力推行枣树矮密丰栽培技术,积极推进红枣产业化的进程。到目前全县拥有骏枣树近2.5万亩,其中矮密丰2万余亩,挂果面积1.7万亩,年产鲜枣800多万斤。
1962年,交城骏枣参加过西欧十二国果品博览盛展,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1987年,交城骏枣上过国宴。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交城骏枣的良种开发,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陈俊生、宋平、宋健、邓南等领导同志亲临交城视察,都为开发骏枣作过批示。列入国家级、省级星火项目予以支持。枣树“早密丰”栽培技术已经在中国各地枣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