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镇香蕉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元代已有种植。《元一统志》卷九云:“蕉子,番禺,南海,东莞、清远并有之,美香而甘。”清乾隆年间,东莞产蕉为全省之冠,“美香而甘”。“蕉多出麻涌、蕉利诸乡。”清嘉庆年间,又有“蕉多出麻涌蕉利一带”的记载。当其时,先辈围垦造地,引入蕉苗培植,历尽艰辛,造就千亩沙质高地,土壤肥沃的蕉园。解放后,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村民精心耕作,技术创新,创造了丰硕成果。香蕉作为麻涌镇的主要农作物,在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一度成为麻涌镇的代名词。据《麻涌镇志》记载,麻涌香蕉在1929年已经远销至上海等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前,麻涌香蕉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近万亩,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人民生活整体相对贫困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麻涌香蕉为当地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1952年,麻涌成立国营香蕉出口站,负责全面收购香蕉,以出口至苏联、日本、德国等国,换取化肥和大量外汇。
《麻涌镇志》(1983)大事记记载:“1958年,麻涌区以土专家曾巨炜培植高产香蕉成绩显著,荣获国务院颁发本区新基农业生产合作社香蕉高产奖状。并派李美全上北京开会,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而最令麻涌人兴奋不已的是,李美全回来告诉乡亲们,麻涌香蕉高产奖状是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亲手颁授的,周恩来总理还亲口夸奖麻涌香蕉“产量高味道好”。
1956年,新基村田头洛的种蕉能手曾巨炜,对香蕉种植进行科学培植试验,使大片蕉园均获高产,其中一株香蕉果重达45公斤,在当时被称为“蕉王”而闻名全国,周边县市香蕉产区种植户纷至沓来,取经学习。1991年8月20日,鸥涌香蕉专业户韦启文的一株香蕉果(台湾8号)体长120厘米、直径50厘米,验收过磅重量60.25公斤,成为新的“香蕉王”。
1987年,麻涌香蕉产量达到100万担,全镇人均香蕉种植面积0.7亩;全镇参加收购和销售香蕉的有2000多人;全镇有77个香蕉购销公司,并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销售点。
1998年,东太村蕉农陈灼球再创高产纪录,其中种植出单株蕉果重67.5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新的“香蕉王”。
2015年,麻涌镇麻涌香蕉生产区域面积930公顷,总产量1.85万吨。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麻涌香蕉”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