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我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约已有2000-3000年的栽培历史,与李、杏、桃、枣并列为我国“五大名果”。密云板栗栽培历史可远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礼记》、《论语》、《史记》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三国时的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密云时属燕地。据考证,目前密云地区境内仍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板栗树200余株,依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历史上,燕山板栗曾是北京出口的主要果品之一。
据《密云县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密云县有栗树6718株,年产板栗8364公斤,年产板栗7.5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以后,密云板栗产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密云板栗产业获得新生。为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变“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密云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密云板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指导下,在高岭公社栗榛寨大队做板栗高接改良品种选优工作,嫁接燕红、燕丰、燕昌、下庄2号等优良品种。
90年代,密云县共嫁接板栗、改良品种123.7万棵。1990年底全县有板栗树161.1万棵,产板栗135万公斤,产板栗10万公斤以上的乡镇有石城、半城子、不老屯和大城子等。
近年来,密云不断加大板栗生产的科技含量。全县林果科技人员、栗农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广泛开展板栗栽培管理新技术的科学实验、示范及推广活动。在发展板栗生产中,密云县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振兴密云板栗、打造生态产业、发展有机食品、加快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
目前,密云共建成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49个,占地2883公顷,辐射带动全县2万公顷板栗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板栗优种率已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