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大杏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因吃了其母华胥氏亲手所植大杏树的百年之果,灵气顿生,从而识《河图》、译《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奠定了远古华夏文明之基。该杏因主产于蓝田县华胥镇,个大色亮,故称之为“华胥大银杏”。
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大银杏栽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天宝十年进士,曾任蓝田县尉)所作的《酬长孙绎蓝溪寄杏》“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拂径清阴合,临流彩实悬。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懿此倾筐赠,想知怀橘年。芳馨来满袖,琼玖愿酬篇。把玩情何极,云林若眼前。”一诗,这些表明蓝田在唐代已有杏树成园的栽培规模。
历来朝庭的内务总管,每年都会在花开时派人选光照向阳,通风条件好,花儿大而鲜艳的古杏树为贡品之树,统一挂牌,让专人看护。待杏熟至九成时,由宫女提篮釆摘,篮底铺上一层新鲜杏叶,杏子只摆一层。当天摘的杏子,食不过夜,吃不完的,做成果脯。杏仁晒干,做杏仁酥用。也有将杏仁压榨成杏仁油,专供宫庭食用。
蓝田大杏(华胥大银杏)被誉为“圣果”,相传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蓝田五月大旱,人相食,饿死者无数,而华胥因银杏丰产,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饥荒,因此“圣果”的美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粮食欠缺的年代,当地群众经常用大银杏换粮食、换日用品。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果类则桃、杏山外较多,李则偶一有之。……黎(梨)则皮厚多渣,近有人自豳地取叶眼之树枝芽初萌者归而接之,则辄变甘美,亦异事也。枣亦不多。(Wen po)、木瓜、葡萄、山茶、石榴、晚春之樱桃,皆所时有,而均不如柿子在岭上,与栗子、核桃之在东南山居大多数也。银杏惟辋川摩诘河一株甚大”。不仅详述了本县果树种类和分布情况,还记述了劳动人民早就知道用科学方法嫁接改良品种。足见当时对果树生产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2年5月,由全国李杏协作组主办、蓝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次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115名与会专家对华胥镇大银杏种植基地进行考察指导,对华胥大银杏的外形口感、营养药疗价值、基地规模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蓝田大杏栽植面积约1万亩,预计产量1.5万吨,5月底至6月20日大杏陆续成熟上市。
近年来,蓝田县大力推进大杏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以大杏生产合作社和物流为纽带,积极开展大杏销售工作,促进了产品与市场的衔接,实现小产业助推乡村大振兴全力助推蓝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