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县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通江银耳以其质厚、肉嫩、易炖化、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享誉中外,清代即作为贡品贡奉朝廷。1995年,通江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
通江县气候温和湿润,最适合食用菌的生长,也是银耳的发源地,已有150多年的银耳栽培历史。通江县现有耳林资源7多万公顷,年产银耳60万千克,当地还开发出了银耳食品、银耳饮料、银耳保健品、银耳化妆品等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年产值高达1亿多元,已成为通江县城的经济支柱产业。
银耳是通江的自豪,也是通江人的奉献,作为一种知名度非常高的珍贵保健食品,通江银耳早在明代就享誉当世。据《史书》记载,明代嘉靖皇帝朱厚聪,由于常服“丹药”心神烦躁,彻夜难眠,后来得一大臣推荐服用通江银耳后便觉得心神安定,精神提倍,从此银耳便成了明代皇帝及以后很多皇帝的养生益年的贡品。
通江银耳外形似鸡冠花,呈米黄色,约有透明的感觉,胶质浓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学家和营养家进一步对通江银耳做出了研究,通江银耳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多糖体、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铁、磷、钙、镁、硫等微最元素。同时又含12种人体需要而可以在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2001年,通江县银耳生产基地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得到注册使用;2003年,“雪花牌”通江银耳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05年,通江银耳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知名品牌”;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通江时,亦称赞“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