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百科【槟榔】

红火香柿
发布于 2023-11-12 21:39:13
平台原创
浏览 115

槟榔原产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原产于东印度一带,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所以又有“槟榔”的美誉。槟榔树其干端直而无横枝,就像椰子树一样。树干上有节,羽状复叶,长在树顶端,叶子四面排开,远看临风招展,恰如凤尾。有人说,槟榔树是最有风度的,因为它总是那么潇洒飘逸,透露出南国特有的一种风度。所以,人们常常把槟榔树列为最能代表南国热带气息的风景树。

[农产品百科]槟榔

功效

槟榔不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最先发现它的吃法的是马来西亚半岛的土著民族,他们将果实切细后,用胡椒叶子包着吃,据说这样可以帮助消化。古医书上也说,槟榔能消食祛病,是一味有效的药材。槟榔嚼食后,人往往感到精神兴奋,面颊酡红,身上微微发汗,就像喝过酒一般。过去住高山地带的民众常以吃槟榔来御寒,和消除紧张劳动后的疲劳。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槟榔性味温辛、无毒,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等多种功效,对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水肿及脚气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

适合人群

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适用量

少吃为宜。

温馨提示

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黏膜下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变,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美国和日本曾用槟榔提取物进行实验,发现会导致鼠类癌变。


---------- 栽培种植 ----------

槟榔原产马来西亚,槟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东非及欧洲部分区域,太平洋地区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以及密克罗尼西亚,零星分布在皮纳佩岛、美属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夏威夷群岛槟榔种植仅用作观赏。

槟榔经济价值高,每公顷可种植1500-2000株左右。中国槟榔品种产量高,单株产量可达30kg左右,经济价值高。中国海南、台湾、湖南等地群众自古就有消费槟榔的习惯,是主要的咀嚼食品。目前仅加工产值就达3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市场潜力大,随着科学技术的注入,深加工产品种类丰富,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市场前景更好。

[农产品百科]槟榔


---------- 营养食用 ----------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

医学界长期以来怀疑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黏膜下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变,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美国和日本曾用槟榔提取物进行实验,发现会导致鼠类癌变。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收集了包括中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篇槟榔研究报告,掌握了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后,于2003年8月7日发表结论认定咀嚼槟榔可致癌。IARC官网更新的一级致癌物目录,发现槟榔果、槟榔咀嚼块赫然在列。所谓一级致癌物,是指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除了槟榔外还有如黄曲毒素、砒霜、石棉、二恶英、甲醛、酒精、烟草等著名毒物。

2011年《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发表研究称,在流行嚼槟榔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世界上槟榔消耗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该国的口腔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该国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中国台湾地区也是咀嚼槟榔成风,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医学界已发现槟榔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有明显相关。

[农产品百科]槟榔

食用危害

1、对牙齿本身不好:长期嚼槟榔,对牙齿磨耗严重。

2、对牙周不好:槟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结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周健康。槟榔纤维粗硬,还可能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造成牙龈的压迫而发炎。

3、对口腔黏膜不好:轻则可能引起粘膜病变,重则演变为口腔癌。

4、对颞下颌关节不好:长期咀嚼会加大颞下颌关节负重,引起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关节盘穿孔。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槟榔部分成分会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槟榔渣也刺激胃壁,严重可导致胃粘膜发炎甚至穿孔。

[农产品百科]槟榔


---------- 果品文化 ----------

汉武帝兵征南越,以槟榔解军中瘴疠,功成后建扶荔宫于西安,广种南木,槟榔入列。事在《史记》、《三辅黄图》和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有载。

南北朝的时候,干陀利国(今苏门答腊岛)进贡槟榔,朝廷转赐大臣,朝臣答谢的诗词多录于《梁史》。

南唐后主李煜写他的大周后,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词句,槟榔、美人、情郎,历历如画在目。

乾隆好槟榔,有两个用来装槟榔的波斯手工和田玉罐是长寿的乾隆一生挚爱。两物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庆在折子上御批:“朕常服食槟榔,汝可随时具进”、“惟槟榔一项,朕时常服用,每次随贡呈进,毋误”。两折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辑于 2023-08-14 00:00:00

全部留言

0
啊欧,还没有留言哦~
红火香柿
暂无签名~
10 话题
0 留言
0 关注
0 粉丝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