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产圈

贵州特产圈

特产馆:贵州馆
95
话题 93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全省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 永乐艳红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永乐艳红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关于永乐艳红桃,曾经还有一段佳话广为流传。据永乐乡水塘村村民樊俊国回忆,1986年秋,时任市委书记的李万禄到北京看望曾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池必卿,池夫人许若冰见是贵州老熟人,就捧出一盘又红又大的桃子招待他。池老介绍说:“这叫燕红桃,是隔壁朱老总夫人康克清大姐送来的。康大姐家有个桃园,每年8月桃子熟了,康大姐都要摘一些送给邻居品尝。今天你有口福,正好碰上,快尝尝吧。”李万禄同志从没见过拳头大小的桃子,鲜红水灵,而且是朱老总园子里结的,又奇又羡。取来一个咬一口,又脆又甜又香。再一看,从皮到肉,通体鲜红。 赞赏之余,万禄同志脱口说:“要是贵阳能结出这样的桃子多美呀!”池老说:“也行!到冬天你们来,我带你们去康大姐家剪几个桃枝,你带回贵阳找人嫁接到本地桃树上,就能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再培植推广,几年就成规模了。这样,既使农民增加收入,又让贵州人能吃到仙桃饱口福,岂不一举两得吗。”池老离开贵阳多年了,还如此关心贵州人民,使万禄同志十分感激。他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到贵阳后,立刻把它当作富民强市的大事交给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刘也强找人落实。 就这样,燕红桃走进了永乐乡。20世纪80年代,永乐乡以种植...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11 16:40
    浏览 14
  • 兴义生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兴义生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兴义生姜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且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养生智慧,编织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历史上,生姜在中国的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诗经》中有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生姜以其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的特性,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常用的食疗佳品。在兴义,生姜的种植和利用更是融入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之中。据传,在古代,兴义地区的生姜因其出众的药用效果和独特的风味,曾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受到帝王将相的推崇。而关于兴义生姜的传说故事,亦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则讲述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生姜曾扮演了治病救人的角色,士兵百姓食用当地生姜熬煮的汤饮,有效驱散了瘟疫,从而挽救了无数生命,生姜因此而声名鹊起,愈发受到当地人民的珍视和保护。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兴义生姜的种植技艺也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精进。清朝末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和兴义置县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方经济与文化得到发展,生姜种植的技术和规模也随之扩大。到了近现代,兴义生姜更是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和无公害的产地认证,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赞誉。现如今,兴义生姜的种植地清水河镇已成为著名的生...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06
    浏览 13
  • 盘县核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盘县核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盘县核桃最早的大历史文献记载出现于时代,天一阁藏书明朝嘉靖三十二年编撰《普安州志》(明代盘县称为普安州)中,物产卷里就有核桃的记载“普安州地,核桃以为食”。历史上,盘县曾属兴义府管辖,《兴义府志》中,“盘州核桃,薄壳仁香,市中奇货”。民国时间因贵州属抗战大后方,商旅往来频繁,盘县核桃更是知名云南贵州两省。盘县大面积种植核桃出现在民国年间,当时盘县为盘江八县之首,是北盘江流域重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大量外来人员入境买卖盘县核桃,催促了盘县核桃产业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盘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个十万亩”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其重点是发展3333公顷核桃种植,品种以云南泡核桃为主。21世纪初,盘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建设,整合农业、扶贫项目等资金发展核桃产业。2008至2009年,盘县种植核桃2100公顷,主要品种有泡核桃和云新系列。2010年,盘县核桃种植面积4120公顷,其中成年挂果核桃2100公顷,年产核桃1336吨平均单产636千克/公顷。同年9月,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编制的《贵州省2010至2015年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将盘县列为核桃重点发展的...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7
    浏览 10
  • 册亨糯米蕉: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册亨糯米蕉: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册亨糯米蕉种植历史悠久,远在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册亨划归兴义府管辖后,由清代兴义知府张瑛纂修,清咸丰四年(1854)刊行《兴义府志》内《物产志土产》篇“芭蕉果”条中,就作了如下记载:“按:芭蕉果,全郡之红水江滨(即南、北盘江沿岸)皆产。考芭蕉果有数种,未熟时皆苦涩,熟时皆甜脆,味如葡萄。”,就包含了这种糯米蕉,至今布依族人仍称其为“芭蕉果”。2017年,册亨县引进了香蕉加工厂建设项目,由中国联通集团出资帮扶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27亩,主要以生产香蕉片、香蕉干、香蕉粉为主。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册亨县为“中国糯米蕉之乡”,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册亨县为“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县”,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册亨县为“全国糯米蕉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21年,册亨县以糯米蕉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辐射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糯米蕉产业,全县糯米蕉种植面积扩大到9.3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万余亩,预计总产值逾3亿元,覆盖农户9300余户37000余人。近年来,册亨县按照“上规模、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8
    浏览 8
  • 郎岱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郎岱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郎岱猕猴桃不仅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水果,更是这片土地上世代居民与自然对话、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追溯郎岱猕猴桃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传,在久远的年代,郎岱地区的崇山峻岭间,野生猕猴桃就已经是野生动物们的食源,也是山民们偶然发现的自然馈赠。随着时间推移,郎岱先民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培育和食用这种果品,逐渐将其驯化为家种果树,开启了猕猴桃在郎岱的人工栽培史。进入现代社会,郎岱猕猴桃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品牌特色。郎岱镇地处高原低纬度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上丰富的水源和酸碱适中的土壤,使得郎岱猕猴桃具有皮薄肉厚、口感醇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尤以红心品种更为世人称道。当地的农民在数代人的传承与改良中,不断积累猕猴桃种植经验,使其成为地方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的猕猴桃丰收时节,郎岱镇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承古老而淳朴的农耕文化。这些活动中,既有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仪式,也有展示猕猴桃种植技艺的交流大会,更有面向游客的猕猴桃采摘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郎岱猕猴桃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赋予了郎岱猕猴桃更深的...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1-26
    浏览 7
  • 清镇酥李: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清镇酥李: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酥李在清镇市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酥李在清镇种植始于清初,最早由商人从云南带入清镇王庄乡一带种植,然后扩展到贵州其他地区,如今贵定盘江酥李等均从清镇引种而去。酥李一经传入,在清镇当地特定的喀斯特谷地气候条件下,形成独特品质。清镇酥李的正式称谓出现于清代中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镇建县,定名清镇县,由于所产的酥李在民间非常有名,清镇酥李也就出现在许多文献中。最早出现“清镇酥李”的是《黔南丛书·贵阳府风物》,上面提到“贵州李子,惟数清镇镇”;清朝人著的《黔南识略》也明确记载:“清镇黄粑李子,美食可采”。清镇李子有一特点,在成熟期时,核与肉明显分离,民间称为“酥”,故又称“酥李”。清代后期,清镇酥李已经广为人知,成为贵州省地方特产中的珍贵食品。清镇紧靠省城贵阳,地处贵州与云南的咽喉要道,交通发达,自古以来是黔中腹地的商品集散地。随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加速,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清镇酥李作为一种标记性资源,已成为地方食品行业一个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2010年09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镇酥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清镇酥李主产区新店镇栽培面积达1....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1-27
    浏览 7
  • 安顺金刺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安顺金刺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安顺金刺梨又名光杆无籽刺梨,是安顺独有的野生资源。金刺梨少刺无籽,脆甜化渣,有人说它是中药“蜂糖罐”。2003年,安顺市林科所对安顺市发现的一株野生无籽刺梨进行组织培养和扩繁技术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出光枝无籽刺梨,即安顺金刺梨。准确说,安顺金刺梨(光枝无籽刺梨)是贵州蔷薇属一新变种。2008年,西秀区双堡镇开始对安顺金刺梨规范化种植。2011年,安顺市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将金刺梨作为地方稀贵品种推广发展。2014年12月11日,安顺金刺梨产业发展联合协会(金刺梨办)成立。同年,安顺市三家安顺金刺梨深加工公司落地,成功实现了金刺梨产业发展的“软着陆”。2016年,安顺市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模式,拓宽扩大安顺金刺梨种植及深加工。同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安顺金刺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安顺市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撬动资金,撬动社会各级各类资金2.45亿元用于金刺梨产业发展。推动金刺梨产业规模化、项目化、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使金刺梨产业发展在安顺石漠化地区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目前,安顺市安顺金刺梨种植面积达25万亩...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5
    浏览 6
  • 威宁黄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威宁黄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威宁黄梨因原产于威宁县而得名, 已有二百多年的栽培史。威宁大黄梨 (砂梨系统)别名昭通梨。来源和分布原产贵州威宁,为当地古老的优良品种,也是该省有名品种之一。威宁栽培最多,云南昭通地区栽培较多。解放前多称“昭通梨”。解放后,梨树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产量从解放初期的50万斤,增长到最高年产2000多万斤。在六区、小米公社,梨、核桃的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0%,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建国以来,苹果生产的发展速度,由解放前的几十株发展到30余万株,产量质量都较高。1958年,经专家、教授们考察后,在《中国果树栽培学》一书中,命名为“威宁黄梨”,至此,威宁梨恢复了正宗。威宁黄梨已有六十八万多株,年总产量达千万斤以上。并且,国家已拨款十万元,在威宁建起了“通风贮藏库建筑群”,可贮藏梨十五万斤。2008年7月3日,威宁县召开打造威宁大黄梨产业讨论会,成立“威宁大黄梨振兴委员会”,旨在主抓黄梨产业,搞好威宁大黄梨商标申报、品牌认定等工作,同时建立哈喇河、哲觉、中水等乡镇的梨园示范点,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主攻黑星病防治难关,在土肥水管理、树冠更新修剪等环节上下功夫,使威宁大黄梨品质...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30
    浏览 0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