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产圈

云南特产圈

特产馆:云南馆
120
话题 115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
  • 华坪芒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华坪芒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华坪芒果的历史沿革,就如同一部充满活力与韵味的交响曲,奏响了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创造财富,文化传承发展的旋律。华坪芒果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华坪县开始尝试引入芒果种植,开启了与这种热带水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1965年,第一批芒果树在这片金沙江畔的热土上落地生根,自此,华坪县与中国芒果产业的命运紧紧相连。经过 40余年的探索发展,已从零星分散粗放种植转变为连片规模规范化发展,从引进的 53个品种中筛选出了以爱文、台农、圣心、凯特、红象牙为主的 5个优质中晚熟品种在全县推广种植。目前,全县芒果种植分布在 6个乡镇,面积已达16万亩,通过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助推华坪芒果产业提质增效,芒果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芒果树真正成为华坪老百姓的 “发财树”“摇钱树”。从最初的小规模试种,逐步演变为大规模推广,华坪人民凭借坚毅不拔的精神和对农业科技的不懈追求,使芒果树在这片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特殊区域扎根繁衍,创造了中国最北端优质晚熟芒果之乡的奇迹。华坪芒果的独特品质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这里四季如春,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芒果成熟期的日照率超过60...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11 22:40
    浏览 12
  • 石屏杨梅: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石屏杨梅: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自古以来,杨梅就是石屏县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食用的果实之一,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石屏州志》,民国元年(1912年)袁嘉谷主纂《石屏县志》都有记述。20世纪80年代前,石屏县就对野生杨梅进行人工种植和嫁接,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石屏县先后从浙江、福建等引入水晶梅、东魁、水梅、荸荠梅、丁岙梅、炭梅、晚稻杨梅等7个品种与本地野生杨梅杂交,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提纯,选育出了东魁、荸荠梅两个适宜本地种植的当家品种,杨梅产品成熟期比浙江、福建等地提前40—60天。1985年,石屏县开始种植大杨梅(是云南省最早从浙江引入大杨梅种植的县)。1993年,石屏县杨梅产业经过多年的试种和探索,通过云南省、州有关专家鉴定,得到了“品质佳、口感好、果肉多、核小、色泽艳丽、酸甜适中”的评价,于同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多点推广引种。石屏县杨梅产业已发展成为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杨梅生态旅游业”,于每年5月举行“杨梅节”,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品尝。2002年,石屏县被农业部认定“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杨梅名优基地”。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0
    浏览 11
  • 巍山红雪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巍山红雪梨: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巍山红雪梨在该地栽培历史悠久,已经有200年的种植历史。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林业》记载:“巍山红雪梨是县内特有的晚熟耐储藏的优良品种,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科技局整理的资料《红雪梨王》中记载:“在巍山县海拔2400米的鼠街新家村上对生长有一株自然杂交而成的红雪梨,据有关专家认定该树至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巍巍挺立了两百多年”。据巍山县地方旧志丛书(清)《蒙化志稿》第十四卷物产志记载:“梨(一名快果,一名玉乳,一名蜜父,有雪梨、蛮梨、香酥、早白、火把、花红、水扁数种)”。据县《林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及《巍山年鉴》记载:“1983年至1984年,由县政协牵头,组织了县科委、民委、经协办、农业局、国土办等有关单位进行红雪梨资源调查,获得巍山县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1985年4月在《云南科技报》进行了报道。1986年,经有关专家鉴定,巍山红雪梨为云南罕见品种,具有开发价值。1989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挂果红雪梨6万多株,年产量100万斤。1990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温带果树专家评委会评为省晚熟梨第一名,并颁发了...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5 15:40
    浏览 10
  • 蒙自石榴: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蒙自石榴: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蒙自石榴原产波斯(伊朗)一带,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其名分别有丹若、沃丹、金罂、安石榴等。据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从涂林安石国得种归来种植栽培,故唐代元稹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之诗句,石榴也因此名为安石榴。蒙自万亩石榴园被命名为“中国十大知名农业旅游示范点”,被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有特色的城市。优质甜石榴是蒙自最具特色的地方名特优果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果树栽培学》记载:“甜绿籽石榴为云南蒙自地区的优良品种。粒大,味甜,品质最好。产量高,单株产量可达75千克。每年物候期较酸石榴晚几天,但成熟早(6—7月)。”陈延惠主编《优质高档石榴生产技术》记载:“甜绿籽石榴为云南省蒙自、个旧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口味甜香爽口,汁多,渣少。当地头茬花果6—7月成熟,二茬花果、三茬花果8—9月成熟,单株产量高。”杨建业主编《蒙自果树资源》记载蒙自石榴有10个品种,其中甜石榴有5个品种,为甜光颜、甜绿籽、甜沙籽、厚皮甜沙籽、白花甜石榴。1987年,蒙自甜石榴的种植曾赢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当年种植石榴4000多亩,种植范围由新安所扩展到红寨、多法勒等地。...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3
    浏览 9
  • 瑞丽香蕉: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瑞丽香蕉: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瑞丽香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自然、人文与历史的甜蜜纽带。瑞丽香蕉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由于瑞丽市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为香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族人民凭借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精心培育出了一批批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的香蕉品种。瑞丽香蕉不仅是傣族人民餐桌上的日常美食,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深深融入了傣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之中。在傣族文化中,香蕉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神圣的祭品,出现在各种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中,象征着富饶、和平与幸福;同时也是社交场合的友好使者,传递着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和睦友善。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到来,香蕉更是不可或缺的节日象征,承载着傣族人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丰收的期盼。此外,瑞丽香蕉的种植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反映傣族农耕智慧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历史长卷。傣族人民遵循自然法则,运用传统的农耕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瑞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瑞丽香蕉的名声逐渐传扬开来,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也吸引...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6
    浏览 6
  • 元谋青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元谋青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元谋青枣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渊源,犹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讲述着关于自然馈赠、农耕智慧和文化传承的生动故事。元谋青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据考,早在数千年前,元谋地区便开始了枣树的种植,而这其中的青枣品种,则是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果。其名称中的“元谋”二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印记,与著名的元谋猿人遗址相互呼应,彰显了这片土地的古老与厚重。元谋青枣的种植与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紧密相关。元谋县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具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相对干燥的气候,这些自然因素的巧妙组合,造就了元谋青枣果大、肉厚、核小、口感脆甜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引自台湾并通过精心改良的青枣品种,在元谋找到了最佳的生长乐园,进而成就了今天的“热带小苹果”。元谋青枣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漫长的岁月里,青枣成为了元谋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祭祀礼仪到日常生活,从孩童手中的甜点到长辈口中的养生秘方,青枣的影子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元谋青枣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从家庭散种到规模化种植,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运作,再到打造...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8
    浏览 6
  • 普洱茶: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普洱茶: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檀萃《滇海虞衡志》中有记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诸葛亮)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唐朝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元朝对普洱茶文化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31
    来自 普洱茶圈
    浏览 3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