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产圈

山西特产圈

特产馆:山西馆
197
话题 156
山西,简称“晋”,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 临晋江石榴: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晋江石榴: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根据《临晋县志》记载,江石榴在临晋的栽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西晋,据《博物志》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榴种以归。”初植于骊宫,后“榴花遍近郊。”当时临晋称解县,因地近国都,为甸服之地。该地城北二坡台垣,峨嵋环抱,避风向阳,土层沃厚,水质甘甜,极宜石榴生长。到了唐代,石榴在临晋一带仍是一道靓丽的景观。白居易曾以“烂漫一栏十八株,根株有数花无数,日射血珠将滴地,风霜火焰欲烧人”的优美诗句,来盛赞临晋江石榴的美好景象。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临晋江石榴成为皇室贡品;《本草纲目》载:江石榴的花经炮制处理和铁丹同服,一年可变白发如漆。江石榴历来被誉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祝福佳节的珍果佳肴。民国初年,临晋江石榴获山西省第一次实业展览会奖励。20世纪90年代,临猗县开始发展石榴产业,形成了以临晋镇、北景乡为核心的石榴产业带。2013年开始,为了满足市场和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临晋江石榴各相关合作社对农户实行了统一服务,组织农户按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2014年,临晋江石榴被全国经纪人流通协会评为“百佳农产品”品牌,同时被山西省评为山西省“十佳品牌”农产品。2015年,临猗县...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9
    浏览 14
  • 应县紫皮大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应县紫皮大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应县紫皮大蒜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演绎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应县紫皮大蒜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数千年来,这里的农民凭借聪明才智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孕育出了一种蒜皮呈紫红色、蒜瓣肥大、辛辣浓烈的特殊大蒜品种。据民间传说:宋辽交兵时,在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辽兵围攻多日未下。当时正是六月间,宋辽双方的士兵都患上了痢疾。守城将领孟良听当地老百姓说,服大蒜水,嘱大蒜肉,两日内即可治好痢疾。于是孟良让士兵照方食用大蒜,果然不出两天,宋兵全愈。辽兵不知原因,也以为宋军和辽军一样,双方都患痢疾,不能开战放松了警惕。一日宋军夜晚猛攻辽军,杀得辽军乱了阵脚,拉着肚子大败北逃。早在明清时代,应县紫皮大蒜就被列为宫廷御膳中的珍馐佳肴,其独特的风味和显著的药效引起了皇室贵族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其种植技术和名声的传播。据传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慌乱出逃西走,途径应县南山脚下的路上,也患了痢疾。御医都治不好,当地老百姓也献上了以蒜治痢疾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慈禧的拉肚子病,使她才又振作起来奔向西安的。在漫长的历...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8
    浏览 12
  • 芮城苹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芮城苹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芮城县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因优越的地理优势,芮城苹果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全国首枚金奖。芮城的苹果大面积栽植始于上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多数果园已出现了树形过大、密闭严重的现象,加之管理技术粗放,致使全县果园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果农、居民组纷纷打起了退堂鼓。2009年冬,为解决市场果品的高质量要求和芮城果业粗放生产之间的矛盾,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提出了以间伐改型为主的十项标准技术,在全县果园推广开来,芮城县政府拨付了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推广。对间伐完毕的果园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每亩地给予三四百元的物资补助。新技术不但在苹果园中得以推广,而且被应用到所有的水果管理中。2009年开始,每年芮城县委、政府都会拿出300万元用于推广苹果产业十项标准化技术。2010年,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开始在全县推广给苹果套纸袋。由于果业发展中心人手有限,为尽快把套纸袋技术推广开来,就在种植苹果的8个乡镇培养了42名二传手,并确定了120户重点示范户。经过几年的试验,果业发展中心总结出“沿山果园套纸袋,平川果园套纸袋加膜袋”的经验。2011年,芮城县地理...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9
    浏览 9
  • 垣曲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垣曲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垣曲猕猴桃以其独特的地理起源、悠远的种植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成为了地域文化和生态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垣曲县,座落在太行山与中条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地貌复杂,生态多样,自古以来便是野生猕猴桃的自然分布区。据地方史书记载,垣曲猕猴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地百姓最初是从山林中的野生猕猴觅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果实的存在,因其形态类似猕猴喜食的小果实,故称之为“猕猴桃”。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和生动的文化故事,展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垣曲人民开始尝试人工驯化和种植猕猴桃,将其从原始森林引入田间地头。唐代文献中虽未直接提及垣曲猕猴桃,但已有猕猴桃作为药用和食品的记录,反映了其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开发利用。明清时期,垣曲山区的居民更是巧妙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逐步摸索出适合猕猴桃生长的种植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近代以来,垣曲猕猴桃产业在科技的推动下焕发新生,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联手开展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应垣曲地理气候特点、品质优良的猕猴桃品种,如红阳猕猴桃、翠香猕猴桃等,极大地丰...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13
    浏览 8
  • 临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红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临县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特产之一,临县境内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清朝时期曾为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临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养誉传扬海外,是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椎具优势的一张临县名片。老百姓多少年来,吃枣、穿枣、写枣、咏枣、画枣、祖祖辈辈离不开枣,形成了椎其丰厚的枣文化积淀,品牌企业应运而生,风景亮丽。枣树是临县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目前在曲峪、克虎、丛罗峪等地有老态龙钟的千年老枣树1000余棵,仍枝叶茂盛,结果丰硕。在民间,枣果泛指美好事物,代表着“兴旺”“喜庆”“祥和”等喻意。枣树是“幸福美满”的象征,它栽培容易,抗旱耐瘠,适应性椎强,丰产稳产,一朝栽种千年受益。枣树的这些属性,充分体现了临县传统历史悠久、人民团结奋进、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枣的栽植有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改善临县的生态条件,确定枣树为临县县树可以唤起临县人民...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30
    浏览 7
  • 沁州黄小米: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沁州黄小米: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沁州黄小米种植历史悠久。据传说,唐中期沁州一带连年大旱,禾苗尽皆枯死,只有檀山凤凰台脚下的一座寺庙周围稀疏长着几株谷子,秋后寺僧将谷种分散村人,这种特别耐干旱的谷子从此延续到现在。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沁州黄小米就成了宫廷贡米,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之尊号。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沁州籍人吴琠将家乡糙谷米带进宫内,敬奉康熙,康熙食后,神清气爽,当即赐名“沁州黄”。沁州黄小米是沁县一项重要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三十多年不间断的科研攻关,先后选育沁84012、沁84017、沁黄1号、沁黄2号等四个稳定品种。为了推进沁州黄小米产业化发展,1989年,沁县成立了沁州黄小米产业化的龙头企业,2001年改为股份制,2002年组建集团。2010年开始,沁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校联合研制开发了以沁州黄小米为主要原料的谷之爱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销售市场已覆盖全国28个省、区,200多个地级城市,终端销售店达到10000多个,并出口美国、加拿大。2014年,沁州黄小米种植基地达到8万亩,全部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其中2万亩达到有机...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9
    浏览 7
  • 临县开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开阳大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临县栽培枣树历史悠久,据传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无史料可考。早在西汉时期,临县就有人栽培枣树,“索达干枣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开阳较为驰名”。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特产之一,临县境内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清朝时期曾为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民国《临县志》记载:“克虎寨、小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八堡较为驰名”。2012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阳大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临县在全县红枣主产区完成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14万亩、高接换优1万亩。近年来,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种植经验,加大了红枣的高科技管理力度,在红枣的综合管理、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广大枣农普遍掌握了扩穴施肥、炮震松土、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接换优、防雹增雨等综合丰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一系列精准措施,进一步挖掘了临县红枣产业的潜力,重振了该县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打造了红枣特色品牌,为临县攻坚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依托特有的品质,如今开阳大枣名声在外,成为了红枣市...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2-23
    浏览 7
  • 太谷壶瓶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太谷壶瓶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关于壶瓶枣的产生、定名和具体栽培史难以考究,但壶瓶枣的原产地太谷区里美庄村村南的二佛山上遗存的战国时期的点将台和孙膑借枣伏兵的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相传当时太谷县阳邑(时为县治所在地)一带是古战场,孙膑、庞涓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正值秋天,里美庄一带红枣满坡,孙膑看中了枣儿可顶战士粮,采取减灶计迷惑庞涓,最终将庞部诱进包围圈,置于死地。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武周皇帝,当时的山西省为选择上贡贡品费尽心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做为家乡的上贡,显得特别不同寻常。从民间搜集的上贡清单中,山西晋中一带的红枣引起了官员们的主意。基于红枣丰富而特殊的营养成分,以及它对女性特殊的保养作用,是任何食品远远不可及的。当时的武则天已67岁高龄,更需要一种自然养生、健康延寿的补品。当时的官员专门派遣人道民间选定品质最优的山西太谷县大红枣。 当武则天品尝到这些大枣,首先为其美味震惊,当知道是家乡的进贡后,真是百感交集......逐问这大红枣的名称。当时大家只称这枣为“太谷大枣”,并无什么名字。武则天看这枣子的形状像个水壶,又像一个广口瓶,说就叫它“壶瓶枣”吧!成为专门上贡武则天的贡品,于是民间将最...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01-02 10:40
    浏览 4
  • 圈子粉丝

    更多+
    还没有粉丝哦~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