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特产圈

陕西特产圈

特产馆:陕西馆
1561
话题 185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陕西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绝大部分在荆州、梁州、一小部分在雍州,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 旬阳拐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旬阳拐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拐枣在我国栽培利用的历史久远。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另据《陕西通志》记述:“华州(即今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拐枣有浓厚的兴趣。前苏联一位学者,对拐枣作过不少研究。他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20世纪80年代,旬阳拐枣,就开始出口韩国。2016年11月,“旬阳拐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旬阳县将拐枣产业与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捆绑实施,助推段家河、神河、棕溪等镇成为万亩拐枣示范镇;神河镇王义沟村、段家河镇弥陀寺村、关口镇大庙村等20个村建成千亩拐枣示范村,以这些镇村为重点,打造30余个百亩连片示范点,占全国拐枣产量的80%以上,已出口到韩国、日本、印度,被研发...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27
    浏览 29
  • 铜川苹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铜川苹果: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从昔日的荒芜果园到如今的苹果产业基地,铜川苹果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生动史诗。铜川苹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彼时的铜川,虽然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并不被认为是苹果的最佳产地,但当地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农业眼光,大胆尝试引入苹果种植,从此开启了铜川苹果产业的崭新篇章。经过数十年的悉心培育与科技创新,铜川苹果凭借其独特的口感、鲜艳的色泽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逐渐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赢得了“陕西苹果优,铜川苹果好”的美誉。铜川苹果的故事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铜川地区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地,苹果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铜川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日常生活之中。每年的苹果丰收季节,铜川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苹果节庆活动,包括苹果采摘、苹果雕刻、苹果文化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铜川苹果的卓越品质,更弘扬了铜川人民朴实勤劳、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铜川苹果的发展历程中,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引领、政策扶持等方式,将苹果产业打造成铜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同时也...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30
    浏览 28
  • 长安草莓: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长安草莓: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长安草莓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栽培在城市近郊区。长安区沣西公社(马王街道)黄桥村、五星乡燎原村等地率先开始种植露地草莓,被称为“草莓村”。长安区马王街道黄桥村曾流行一首打油诗:“草莓熟时日日晴,黄桥人民喜盈盈,提着担笼拿着秤,直赴咸阳西安城”,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草莓种植带动起来的专业村,黄桥村已成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星村,恰应了“草莓红了,群众富了” 这句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长安草莓生产发展迅速,栽培面积成倍增加。2010年,长安草莓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并获得中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长安草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3月18日,西安市精品农产品暨精品草莓擂台赛在高陵区何村举行,“长安草莓”获得1个金奖、1个银奖和4个优秀奖,长安区成为全西安市获奖量最多区县。2021年9月13日,被纳入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长安区农技推广中心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引进隋珠、御用、宁玉、点雪等新优草莓品种,邀请省、市农科院及国内知名草莓专家,为长安果农进行绿色...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10
    浏览 22
  • 大荔冬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大荔冬枣: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大荔枣的栽培历史悠久,西汉时,大荔县沙苑一带就栽植有枣树,所产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富有弹性、味道脆甜、液汁多。官府以土贡名义敬献朝廷,康熙年间成为皇室贡品。清乾隆时,凿井灌田,已具规模。现今沙苑一带,桃、李、枣、杏等各类果树遍地,且红枣的原生珍贵品种就达42个,这在全国枣区十分罕见,加之近年间引进的多个品种,大荔已然成为中国的“红枣种质天然资源库”。大荔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枣乡”、“全国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大荔冬枣所到之处,食者无不赞誉。据《大荔县旧志》载:“……所产之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富弹性、味脆甜、液汁多而出名。康熙年间及已成为皇室贡品。”《大荔商业志》记载:“……有以当地红枣为主料制成的著名小名吃‘枣馍糊',还有当地商民收购农副产品的顺口溜:‘五月杏,六月桃,七月金钱要抓牢;八月苹果九月枣,十月棉蒜安排好’,大荔红枣所到之处,食者无不赞誉。”2015年,大荔县全县冬枣面积已达2万公顷、产量30 万吨、产值30亿元,枣农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2018年以来,大荔县新增冬枣面积3.4万亩,大荔冬枣远销东南亚。近年来,大荔县建成大荔安仁万亩有机冬枣科技示范园区核...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09-28
    浏览 8
  • 城固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城固猕猴桃: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城固县有着种植猕猴桃的传统。尤其是2013年以来,该县抢抓陕西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机遇,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财政扶持、群众自愿、市场运作、园区承载、科技支撑、优质优产”的路子,实施推广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灌溉和新西兰高架栽培等技术,猕猴桃品质大幅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为全国最高。城固县将发展山地猕猴桃作为产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南北山区五镇实施猕猴桃百村万户工程,助力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城固县山地猕猴桃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城固县将按照“鼓励增量、提升存量、强链补链、融合发展”的整体思路,深入贯彻中省市县针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力争出台符合城固县山地猕猴桃产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政策,持续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近年来,城固县抢抓陕西省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机遇,在平川地带河滩地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猕猴桃,不断招商引资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走出了一条“技术引进+产品输出”的致富新路。在城固建成总规模1万亩的猕猴桃国际合作示范园,城固猕猴桃产业实现“绿色崛起”,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目前,该县猕猴桃种植总面积4....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21
    浏览 6
  • 孝义湾柿饼: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孝义湾柿饼: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柿饼加工是孝义镇群众的传统产业,已有上百年历史,据该地老人传说,孝义柿饼是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因河南受灾,一伙流民因躲避灾难流入商洛孝义湾定居下来,发现此地所产柿子适合制作柿饼而逐代相传,形成了孝义柿饼。20世纪九十年代,孝义湾柿饼曾作为名优土特产品出口过日本、韩国等国家。2012年,商州区加工鲜柿近3000多吨,生产优质柿饼600多吨,产值近4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福建、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出口东南亚市场。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孝义湾柿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6,商州区孝义镇每年产鲜柿100多万公斤,年产柿饼20多万公斤。关于孝义湾,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住了爷孙一家三口人。爷爷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常遭儿子虐待。孙子看不惯父亲虐待爷爷,就常背着父亲给爷爷端吃端喝。一天晚上,父亲决意要把爷爷扔掉。于是,他便趁着天黑,把爷爷用背篓背到一座悬崖边正要往下扔时,儿子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儿子好言相劝,劝父亲不要扔爷爷,但父亲就是不听,执意要扔。儿子见拗不过父亲,就对父亲说,“爸,要把我爷...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08
    浏览 5
  • 户县黄酒: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户县黄酒:讲述农品牌自己的故事

    西安市鄠邑区(户县)黄酒生产历史悠久,按史料记载,可上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据殷商晚期的“尹光方鼎”铭文记载:“乙亥,王在崇餗,王飨饮……”夏、商、周时期,当地酿酒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形成体系,至秦汉得到发展,唐代达到鼎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朝归书寄元八》中就写道:“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20世纪80年代以前,户县黄酒主要由当地农村各家自酿自用,城镇中有作坊零散销售黄酒和酒曲,有些饭店招待所也自酿自售,批量都不是很大,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户县黄酒传统酿造技艺非但没失传,还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2014年,户县黄酒年总销量1500多吨。除供应鄠邑区、周至县、长安区、西安等市县外,还远销至山西、四川、广东、深圳、甘肃、北京等地。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户县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举措不仅为保护和挖掘“户县黄酒”文化潜力提供了契机,也推动着黄酒古法技艺与新技术融合共生。此后,从西安市到鄠邑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因地制宜,对“户县黄酒”各个生产环节进行规范...
    查看详情 >>
    多果发布
    发布于 2024-10-26
    浏览 0
  • 圈子粉丝

    更多+

    资讯头条

    更多 +
  • 1

    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要求和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部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科学引导消费,及时指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于2020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特质农品登录工作,并制定了《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所谓“特质农品”,是指产自特定产地环境条件,具有稳定且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的独特品质特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群体,并经国家农安中心登录的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特质农品登录坚持“自愿申请、技术评价、信息公开、动态管理”和公益服务原则。根据《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程序,经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推荐,地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专家技术评审确认,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公示,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关农产品,则正式登录为特质农品,并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续进...
  • 2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农耕文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展示独具农耕文化的乡村风貌、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满足公众农耕农品传承与感悟体验需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征集的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包括涵盖具有农耕文化记忆(印记)传承属性并源于种植养殖生产消费过程、彰显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满足乡愁感知感悟感念,且具有独特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消费、技艺与品质特性、风格特色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以覆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为主体(统称“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具有产地覆盖、全程质控、生产指导、消费引导、产销对接和农耕传承的能力。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坚持“自愿申请、自行举证、自我承诺”原则。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征集,按照主体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审评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国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布,并以适当方式附送...
  • 3

    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为深入贯彻关于“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小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的出、卖得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拟探索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突出公益性服务,征集过程中国家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凡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以上地方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加强跟踪评价和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拥有者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发挥好品牌强农带动效应。凡不再符合索引名录征集条件和要求的,依规退出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是一项通过培育知名品牌,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工作。经符合申请条件的农产品品牌合法拥有者“自愿申报...
  • 4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 5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

  • 6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7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 8

    概述:中欧地理标志保护